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发布:目标污染物扩大范围核心指标全面提升相对应的,目标污染物的术语和定义也发生了变化,从2015版的“成分构成明确的特定空气污染物,主要分为颗粒物、气态污染物、微生物三大类”,更改为2022版的“成分构成明确的特定空气污染物,主要分为颗粒物、气态污染物CQ9电子、微生物、过敏原和异味等”。
与此同时,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还完善了气态污染物去除性能评价试验方法,提出了气态污染物混合加载试验方法和动态平衡试验方法。
这一变化符合当前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发展趋势。小米空气净化器产品经理鲁毅认为,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渗透率不高的本质原因,是人们依然将其视为过渡家电,或者说是“避难工具”,通常在装修等特定时期下购买使用。但随着行业发展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,生活异味和病毒也是用户购买空气净化器的重要原因。
相较而言,《空气净化器》旧国标的要求比较低,主要是让用户甄别空气净化器去除甲醛和颗粒物的能力。新国标明确了空气净化器去除生活异味和病毒的测试方法,甚至加入了空气净化器避免二次污染的测试,使得用户可以明确知道空气净化器去除病毒的能力如何,甚至可以知道净化器是否会再次释放病毒。“这是不小的行业进步,标志着空气净化器从除醛除霾神器,逐步向日常家电转变。”鲁毅如此评价说。
洁净空气量(CADR)、累积净化量(CCM)、净化能效和噪声是《空气净化器》国标明确的4项核心指标,且消费者也通常以“三高一低”(高CADR值、高CCM值、高净化能效、低噪声)要求选购空气净化器产品。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,2015版标准针对这4项指标提出的要求,已落后于市场发展。因此,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对这4项核心指标的要求进行全面提升。
气态污染物CADR试验舱同样更改为3m3、30m3、81m3三类。3m3试验舱可测的气体污染物CADR范围为小于20m3/h;30m3试验舱可测的气体污染物CADR范围为大于或等于20m3/h,小于或等于400m3/h;81m3试验舱的气体污染物CADR范围为大于400m3/h,小于或等于1000m3/h。
据中家院(北京)检测认证有限公司(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)健康家电检测中心主任张维超介绍,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增加了颗粒物、气态污染物的CADR值与CCM值的关联。其中,颗粒物CADR与CCM关联性见表1;气态污染物的关联,是单成分加载下,对甲醛气体的CADR与CCM之间的关联性要求见表2。
对于净化能效,2015版标准分为高效级和合格级两个等级。但根据全国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得知,在该标准启动修订工作时,已有90%的产品可达到颗粒物高效级,80%的产品可达到甲醛高效级,此分级已经无法凸显优势产品,失去了分级的意义,亟须提高限值要求。为此,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删除了净化能效的分级,大幅度提高了净化能效限定值。张维超表示,空气净化器对颗粒物的净化能效值应不低于4.00m3/(W·h),且实测值不应小于其标称值的90%;对气态污染物(单成分)的净化能效值应不低于1.00m3/(W·h),且实测值不应小于其标称值的90%。
在噪声方面,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则重新规定了洁净空气量与噪声的对应分级(见表3),并增加了“低噪声模式”的相应要求:该模式下最大声功率及工作噪声标称值不应高于38dB(A)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《空气净化器》新国标对CADR、CCM、净化能效和噪声要求进行了全面提升,但“三高一低”仍然是一台优质空气净化器必须具备的特质。
此外,据某业内人士介绍,由于病毒的特殊性,它的自然消亡率及净化过程无法用污染物浓度动态平衡方程来描述,因此不能用CADR作为空气净化器病毒净化能力的评价指标。“因此,对于病毒的净化能力,该标准还提出了‘去除率’的评价方法。”他说。同时,根据标准要求,如果空气净化器明示具有除病毒功能,则在规定条件下的病毒去除率不应低于99.9%。
《空气净化器》的标准修订,因紧贴行业发展,得到业界关注。多位受访者认为,此次修订使得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,将对空气净化器市场起到更好的规范作用。亚都有关负责人认为,此次修订很多重点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标注要求变得更为严谨,这对于优质空气净化器生产企业来说难度不大。同时,他指出:“该标准的修订还将推动行业进一步洗牌,实现优胜劣汰。”
该标准修订后,将更符合当前消费市场需求。张维超表示:“2015版标准是在消费者都非常关注PM2.5颗粒物和室内甲醛的背景下发布的,主要规范了空气净化器除颗粒物、除甲醛以及滤网的寿命的技术指标。但近年来,随着疫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室内健康问题的愈发关注,空气净化器产品不再局限于除甲醛和除颗粒物,在原有的基础上,还增加了除异味、除过敏原、除病毒、低噪声模式净化、自动模式净化等功能。因此,针对这些新增的功能,也为了契合消费热点,新国标新增了混合成分气态污染物CADR和CCM性能评价(模拟家庭实际使用环境中多种污染物)、病毒去除性能、低噪声模式性能、除异味性能、模拟二次异味性能、除过敏原性能、自动模式净化性能、可穿戴式净化器性能评价等指标和试验方法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